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2022-12-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在“力”上下功夫,在“力”上做文章,汇聚磅礴精神力量,以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乎旗帜和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就是要凝聚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就是政治工作。管仲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向背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决定性因素。而政令能否得到推行,关键在于其是否顺应民心。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之所以能立党、兴党和强党,靠的就是“民心”。顺应民心、为民造福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因此,我们要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不动摇,牢牢掌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践行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建构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在谈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感召力关键在于内化于心。感召力是通过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等方式方法影响和改变他人心态和行为的能力,使他者心悦诚服,实现情感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就是要发挥其在凝魂聚气、引领风尚、教育群众等方面的向心力作用,增强广大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将其内化于心,从而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践行力关键在于外化于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统筹推动精神文明的培育、实践和创建工作,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提升人民文艺创作的亲和力和原创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的创造者、参与者和评论者。因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文艺作品,持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以此提升人民文艺创作的亲和力和原创力。

  亲和力要体现出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是文艺的创作主体,生活是文艺的创作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因此,文艺作品不仅要体现出对生活的热情、对人民的情感,避免“违和感”和“距离感”,而且要以“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形式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原创力要体现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上。原创始终是优秀作品的标志,决定着作品的高度、深度和温度。文艺创作既要“创”,又要“作”;“创”体现的是思想,“作”呈现的是作品,只有好的创作,才会有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化创新,一方面要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轻松的创作氛围。另一方面要把“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视为文艺创作的应有标准。文艺工作者既要有敏锐的艺术眼光,又要具备深厚的艺术造诣。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文艺原创力,才能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才能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引导力和公信力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引导力和公信力。

  引导力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舆论导向正确,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坚持把正确舆论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公信力要赢得公众的信任与信赖。公信力体现的是广大公众的信任度和媒体自身的信誉度。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站在公众的立场、倾听公众的心声、维护公众的利益,切实做到直面问题,为民排忧解难。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建立公信力的基石所在。另外,新闻舆论工作还要做到以客观事实服人、以真情实感服人,在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中凝聚人心、提升士气、鼓舞干劲。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强大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提升了国家软实力,推进了国家文化的自信自强,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我们要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增强传播力要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对外传播能力。几千年来,中华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传播渠道深刻影响了诸多国家的文明进程,辐射能力横跨亚欧大陆,远达非洲东部。新时代新征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要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保持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快推进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通过培育科技文化新业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增强影响力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通,既要创新传播内容,也要创新传播形式,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返本”中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做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另一方面,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开新”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t/rwln/lngc/202211/t20221130_5567649.shtml